【读书周记】李鹏辉||读《当代英雄》

五一与初中同学出游聚会,席间自然而然谈到身边那些有的没的的恋情。他们泰然自若地聊着八卦,却几乎把我这个局外人震惊到喷饭。许多我在初中三年从未发现过早恋倾向的人,纷纷在高中时期宣布脱单,甚至到了“清北班人数四十九,就我一个单身狗”的地步。更让我瞠目结舌的还在后头。谈到对高中恋爱的看法,参与讨论的四个女生中,只有一位女生认为高中时恋爱应以结婚为目的,其余三人都认为高中恋爱只是为了“爽”。为了佐证这一观点,那三个女生逼问另一位花心男生对现在进行中的恋情的观点,男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吃屎吧,肯定不会结婚啊!”那位势单力孤的女生只好尴尬地敷衍道:“我想要的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灵魂伴侣太难找了,我想我一辈子都找不到了。”

忽然间,我觉得可能是我老了,觉得现在的爱情观,尤其是同龄人的爱情观,实在是过分的渺茫,如同站在百尺危楼摘星辰,丝毫没有脚踏实地的现实感。这样的若隐若现的轻浮,实在是似曾相识——就是毕巧林啊!我又不禁唏嘘:难道现代爱情也同现代时尚一道,乘上复古潮流,向19世纪的俄国看齐?这样草率如过家家的情意,算得上是“爱情”吗?

我没有过亲身经历,并不好从经验角度来正面回答这些问题。但是从我的爱情观来看,这谈不上,因为爱情需要被认真地对待,至少是对待过,至少幻想过能够海誓山盟,天长地久,有过这样纯粹的想法。虽然长久的爱情的确很难,这我并不否认,但至少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这个看上去有点荒谬的理论,建立在“爱情≠婚姻”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对于我同学的理论,我不反对“不以结婚为目的”,只是反对“因为不认真对待感情,所以不以结婚为目的”。更进一步说,我反对的是把“爱情”的字眼通俗化,有些轻佻的所谓“爱情”真的只能说是喜欢。曾经有位好朋友找我探讨过“喜欢”与“爱”的区别,我当时引用过张爱玲的一句名言:“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这也是应该送给毕巧林们的箴言一句。爱情本应是有神圣气质的,而不是玩票性质的,否则,爱人与精神层面上的炮友有何区别?所以为何毕巧林惹人生厌?因为他把爱情当成一夜情在玩弄。

其实,这种毕巧林式爱情观也从一定角度上折射出时代症结。这么放浪形骸的爱情观,放到一百年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高压下,是完全无从想象的,这是其积极方面。但消极方面无疑更多。现在的中小学生,都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侃上几段爱情宝典,这显然离不开各种言情小说的狂轰滥炸。说来惭愧,我敢鼓起勇气在这里谈我自己都没经历过的“爱情”,也离不开最近看了一点张爱玲。有些五花八门的劣质言情不但没法提高大众审美,反而催化加速爱情接受的低龄化。更令人忧虑的是,当爱情的门槛被削低到抬脚都不费力,George Michael所唱的fast love将更加走进寻常,甚至会出现freeze dried romance(速冻爱情),那人类的精神世界将如同被白蚁腐蚀后的木头一样廉价而飘摇。

再由小说情节谈开一点,像毕巧林那样,与一个你不爱TA,TA却爱你的人走进婚姻殿堂,是否是合适之举?或许很多人会笑,这么幼稚的问题,还拿得上台面来谈?有这样想法的人比这个问题可能更幼稚。事实上,这是一个有哲学色彩的二元论命题,从哪个角度来谈都有支持点——《奇葩说》可是花了整整一期来谈这个问题,也没有分析出绝对的黑白。还是只简略陈述个人观点。这样的举动其实是妥协,是你与你的同情心妥协的结果。《半生缘》里,顾曼桢委身嫁给祝鸿才,却仍然是家门不幸,因为爱情是相互的,一方的心甘情愿只能让情感天平失衡;何况“远香近臭”,明明如月掇来一看,也只不过是满脸坑洼的土球一个。爱情的保鲜,相较于爱情的诞生,更称得上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