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李鹏辉||读《书生的骨头》

今年清北宣讲会中,有件小事令我难以忘怀。出于场地原因,清华、北大、中国人民大学的学长学姐本应挤在一间教室里——尽管最后人民大学并未与Top 2同堂共室。消息一出,台下有人惊呼:“西南联大啊!”“应该是加强版的联大!”马上有人纠正。

这个细节着实微不足道,却又着实耐人寻味。如学长所言,没有两把刷子的人不会坐在这个厂里,但连有志于清北的佼佼者中,竟也有不止西南联大的来头的。似乎西南联大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同雾中花,缥缈而不可及,甚至不得不专门出一部纪录片来传世。但我们又在不断怀念西南联大,努力从文字、影像中追寻当时的一丝痕迹,因为现在大学似乎正以肉眼可见之势崩塌,学术不正、道德败坏等丑闻屡见报端。这又抛出了一个棘手之问:当今经济腾飞了,经济基础夯实了,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却更加摇摇欲坠了?换句话说,为什么现在国内的大学再也无法企及八十年前西南联大的高度?

先来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肯定有人说,只要我们再把清华、北大、南开联合起来,不就可以了吗?不错,西南联大是由这三所大学组成,但现代版“西南联大”能比得上原来的“西南联大”吗?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作个未必恰当的类比,我们把细胞的组成物质严格按比例放入试管中,就可以组成一个细胞了吗?显然不可能。究其根本,大学联合是为了提高实力吗?不尽然。现在常见的大学合并,多出于丰富大类的需要,对于大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合并反而可能导致尾大不掉,组织不力,更不用提联合了——请注意,合并大学只有一位说了算的校长,西南联大可是三校校长组成的联合会,理论上,大事情得需三位商榷而定。实际上,三校联合是出于方便集中管理、转移之需,而提高学术实力充其量算是联合的副产品。我并不否认联合会提高实力,但别忘记,当时兵燹连天,人人自危,教学条件较之现今,不知差了多少档次。综上,将西南联大与现在的清华或北大或同济相匹配是更为合适的。

回归正题。现代国内大学到底是在哪些具体之处比不上西南联大?私以为有四处,由小及大、由实及虚地谈一谈。

一是教师比不上。民国是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随便举出二三名字都是如雷贯耳,而这些鸿儒大家都是亲驻讲坛,这放到今天是想都不敢想的。现今国内大学的一大通病,也是与国外大学的一大差距,即最厉害的人最难上讲台,都在不显山不露水地搞科研,把教学的摊子轻松撂给别人,这必然影响人才的培养。更堪忧的是,各高校校长的水平也离我们想象中的有点远,最典型之例莫过于北大校长口中的“鸿鹄(hào)之志”。虽然理工生不需要熟读四书五经,但作为一校之长,初中就要学的“鸿鹄之志”都读不对,会不会太大跌眼镜?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我在寝室问了个问题:“现任清北校长是谁呢?”他们只能回答出个施一公——还是个清华前副校长;我把这个问题搬到教室里,也只有几个人叫得出邱勇的名字。但谈到前清北校长,却都能列出一大串名单:梅贻琦、严复、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差距立现。

二是学生比不上。所谓“多难兴邦”,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学生们都在国难当头时自强不息,荒郊野岭都能孜孜不倦,这种坚韧劲是现在的学生根本无法比的。就拿考进清北的学生来说,有相当一批人甚至不惜用“教育移民”的手段来混得清北文凭,没有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怎想在书山勤径上走得稳当?8年的西南联大,走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174位院士;为什么建国以来70年,没有一所学校能与之媲美?是学生不够聪明吗?未必,现在营养条件改善良多,脑袋瓜子也应更聪明些;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够奋发图强,对自己的要求不够。当然,这有时代因素的影响,但站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现代青年们不也应该秉承刻苦之精神,发光发热吗?却是做不到。

三是影响力比不上。八十年后,我们仍在怀念一所只成立了八年的学校,可见一斑;李约瑟博士还给了西南联大一个国内各所大学都梦寐以求的称号:与剑桥、牛津、哈佛相当,如此高的国内与国际影响力,是当代大学难以望其项背的。

四是精神比不上。我前面举了细胞组装之例,在这里讲得更透彻一点。为什么同样多的物质,一个能组成有生命力的细胞,另一个却只是试管里的大杂烩?因为细胞有着极为严谨精确的结构与秩序。同理,为什么三校再联合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它们无法继承西南联大的精神,这种内在的精神就好比是细胞的秩序。建国后,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当时条件环境那么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字:自由。我们不妨将这个话题直接扩大到时代层面:为什么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国文化最辉煌的时代?答案也是一样的:自由。当我们走近民国大师时,更无法忽视其身上熠熠闪光的自由精神。为什么学术应该是自由的?因为学术应该是纯粹的,不带有政治色彩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全心全意沉浸其中,才能攻克一座一座的学术高峰。为什么文人都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他们找寻到了学术的美,这种美是全方位的,涵盖意义、精神、感情等等,他们把学术发展成了一种信仰,并愿意为了这个信仰牺牲。为什么书生都有硬骨头?因为他们在骨子里都披上了学术信仰的铠甲。其实不止学术,各方各面都应该有应当的自由。让我们来谈谈大洋彼岸美国的情况。2017年,斯皮尔伯格坚持拍《华盛顿邮报》,就是借古讽今,批判特朗普对新闻自由的打压。新闻自由在美国是非常敏感的字眼,华盛顿邮报就是新闻自由的旗手,从“水门”到“棱镜”,都是从华盛顿邮报之手才得以见天日。尤其是今年阿桑奇被捕,更是将新闻自由推上了风口浪尖。但美国也没有那么自由,比如艺术,每年奥斯卡与格莱美,都得看着肤色颁奖,刀尖上跳舞,稍微不慎就会被舆论淹没。不加分析地列举这两个例子,只是希望各位见仁见智。

西南联大活在历史里,西南联大的出色更应留在人们心中。我们不指望重现西南联大的辉煌,但现在的大学若能从西南联大里学到什么,并能用到实处,也会是国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