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孟迪昊‖读《米格尔街》

《米格尔街》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隔了两个月后重翻开后,我对本书没有了一丝印象。

虽然不是那种过目不忘的记忆大师,但我想一般的书定不至于让我忘得如此干净,脑海中几可至“一尘不著佛身”了。

《米格尔街》在我读后,似乎真真成了独立于思想之外的金身佛,可观,不可窥。那么,让我们且听梵音。

我一直以为小说之为小说,在于其自身能成为一个体系,有独立的环境、人物、事件。然而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常见的人——至少在小说中很平凡,以及无所谓多么有意思的事。总之,读完本书后,我找不到它存在于世的理由。至于文字,或许是翻译的缘故,也不能让人眼前恍然一振。文字姑且不谈,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其内容总不会与我平平淡淡的人生一般模样,但为什么无法吸引我呢?

抛出了一个问题,我理应至少给出一个自以为是的答案。我读每一本书,其上都有先前读过的书的影子,我的潜意识中不自觉将不属于我的激昂与跌宕收归旗下。与恢宏的《魔戒》、扑朔的《忒修斯之船》、细腻的《玫瑰 海岸》等等相比,《米格尔街》不过是个迟了几分钟问世而错过进化机会的猿人,粗鲁无华。因此,在我的充满了历史上无数文人情结的思想中,已然对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小街道失了兴趣。

那么,做为一个至少目前仍活得普普通通,极为平常的00后,我是否有资格去忽视这样的小街道?似乎不然。“少年不识愁滋味”,我所谓之愁不过是系于成绩、朋友,甚至不很长久,如过眼烟云,转瞬复展笑颜。于是乎我对愁啊、嗔呀之类的东西分外有兴趣。忽地想起近来颇喜读李词、辛词,怕不就是这样的心理作祟?嗬嗬噫吁,差矣!如是省来,我必须诚挚地向米格尔街的居民们道歉,并为小街献上一幅生动的图画。

翻开目录,让我有淡漠印象的只有B.华兹华斯了。不过我知道的是另一位先生,W.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的半个作者。“所有什么写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作,也都是假的”,假的永远比真的更有魅力,因为它是假的,便没有底线。能说出如此的言论,B先生或许真的是个诗人?

第二位在记忆中复苏的是泰特斯•霍伊特,中级文学学士。泰特斯•霍伊特先生似乎是一个有幸见了他人甘饮知识之泉,却又因为天赋不足而不能饮,并且懒得去饮泉水的学者,“我”和居民偏偏对他产生过(并且有人尚未失去)崇敬之情。乔治堡上不存在的小溪成了他在读者心中谐星形象的有力依据。他说:“你把我当什么了,骗子?”于是我们看到了即将成为中级文学学士的泰特斯•霍伊特心中隐秘的自己——骗子。不过话说回来,文化人,几个不是骗子,忽悠人类本就是古往今来文学家最大的乐趣嘛。

米格尔街的居民们似乎都有些街坊邻居身上的习气——我说的可不是刻薄讽笑,事实上我想说的是,在“我”告别米格尔街时那一份份独一无二的礼物。“我对巴库说:‘巴库叔叔,我本来不想告诉你的,但我想我听见你车子的挺杆有撞击声。’他的眼睛一亮。”奈保尔的文字或许平淡无华,但其中的亲切与自然使之温润如玉,仿佛我也成了米格尔街的居民,或者说从来就是。

“我没回头看,只看着前面自己的影子,一个在柏油碎石路面上跳动着的小不点。”合上书,内心自然而然地平静。

“米格尔街上的人,生活在自我构建的孤立空间里,精神恍惚、人格扭曲。他们的人生旅程,充斥着麻木的苦痛。每一天都没什么新鲜事发生,生命就消耗在这种无休止的重复中,所有人都忍受着苦闷和乏味的煎熬。尽管他们也想出了种种方式来解脱喝酒、骂街、甚至打架、找女人,甚至有时也写写诗、读读书,可所有这些不过只是为了麻醉自己,借以排解心中的无聊与空虚,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百度百科如是说。

“米格尔街是一条不需要历史的街;米格尔街的居民,是历史上有过,历史上从不缺少的居民。我想,自己正生活在米格尔街。我感受到自己安静地坐在家中,外面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一切安好。”我如是想。

米格尔街是平常的,亦是我所亲近的。因为,我生活在这儿。并且在某一天,我再也不会回到这里来了。

再见了,米格尔街。

下一条街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