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熊予晴||读《猎人笔记》

 --> 
 俄国人爱写人性,我常这样认为。
 《猎人笔记》带有我熟悉的俄国文章的泥土味道,有些桀骜,有些疼痛。书中形形色色的人,也许是篇幅并不算长的原因,多只是单薄的影子。文中的描写如在大街上遇见并不甚熟的泛泛之交,点头,示意,大概记起他的身世遭遇,于其内心却无多少了解。和这个学期我读的一系列俄国人所著的书一样,这本书仍然在描写“苦命的人们”,写农奴,写人性,只是并没有中国近代回忆录写人心写得那样深、痛。
 文中的猎人无疑是书中唯一自由的人,也许能逃脱封建农奴制的禁锢。这与一些书中的骑士形象有一丢丢相似,故而在俄国旧农奴制度控制的田园底色上有些格格不入。读者在从猎人的角度窥书中事之时,多少也带有了同情或者悲悯的情感,自然无法那么深,那么真地体味书中农奴的悲苦。(其实别有趣味,至于为什么会有趣我不太说得上来)
 这让我对屠格涅夫的写作目的产生了怀疑,也许他不是如阅读题答案说的那样是为了揭露封建农奴主统治下的黑暗俄国社会,而只是基于作者平日的所见而写下的感受与想象呢?就像我们上课走神时的胡思乱想。不那么呆板地把每本书的写作目的把“国恨家仇”“社会现实”这样沉重的词上扯,其实这也是有可能的吧。不过如此的话写作的意义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如果实在要说是讽刺的话,书中作为新贵族的猎人眼见的富贵奢靡与穷愁潦倒之间的反差也是颇有趣味的。不过也许是因为最近看这类的纪录片和小说回忆录挺多,我可能有点麻木,对于旧社会的阶级压迫和他们对民主平等的渴望。
 文末称赞一下屠格涅夫的写景功力。初中老师说西方作家会废大量笔墨来写景,写外貌之类。之前所阅读的西方作品并没有让我感受这么深,而屠格涅夫真真正正让我惊讶到了。他写景需要把整个场景布置得明明白白,就像一个有洁癖的人收拾房间一样小心翼翼。写景用词也很精妙,不过更加注重情节的中国人也许没有那么多耐心来阅读他大段大段的描写。
 也许把他的文章改成剧本倒会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