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曹泽宇||读《米格尔街》

《米格尔街》语言简洁幽默(不像上学期看的某些书……),是一本好读的书。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没有看完,只是略略地看了部分章节。也许“没有看完就没有话语权”,但无论如何我也要“恬不知耻”地写一写读书笔记——读到此处,请你不要着急关掉网页,读完全书写的读书笔记与读到一半写的读书笔记,也许看上去会有不同的感觉。

看书评时看到这样一句话:

我喜欢关于街道的书,而我关于街道的记忆也大多来自书籍……街道很小,容纳的东西却很多,它容纳着每一个家庭的争吵,每一辆破旧的汽车,每一个房顶的烟火,也容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小时候看《梧桐街上的梅子》《芒果街上的小屋》,现在看《米格尔街》,三本书本不应放在一起谈——主题似乎搭不上边。我如此“生搬硬套”,只是因为从三本书里找到了同一样东西——生活的气息。

做语文阅读题时,我们常用到“生活的气息”:语言具有生活气息、描写具有生活气息云云。而此处的“生活气息”,与我在上面提到的生活气息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如果你用搜索引擎搜索“米格尔街”,那你一定会在弹出来的页面最显眼的位置看见这样一句话。博加特、波普、乔治、海特……似乎人人的生活里都有着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只不过有的面积大而有的小而已。生活是苦涩的,尽管《米格尔街》是以少年视角写成的书,语言较为轻松稚气,可读者还是能深深地感受到悲伤——那在生活气息里掩盖不了的东西。

“米格尔街的每个人,初一看总让我们讶于行为的怪诞或暴躁,思想之粗野或封闭,抉择之压抑或悲哀,且几乎可以让身处现代社会的“卫道士”们呕出来:这里充斥着强烈的父权男权主义,酗酒暴力,麻醉自我,娼妓盛行,有色人种,堕落的肉体和灵魂。在这样封闭落后的环境,米格尔街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找到那件荫翳己身的外衣—-疯子和比佛是一类人,花炮师和博勒是一类人,木匠和埃多斯是一类人,诗人和哈特是一类人,要么找不到信仰,要么找到了也不再欣悦,要么欺骗自己已然实现,要么最后放弃了信仰也欺骗了别人。”

米格尔街让读者体验了一把被殖民者的感觉。所有的悲伤、暴躁、愤怒、苦痛和歇斯底里都有迹可循。看上去没有多大关联的平行篇章,被一根看不见的线连在一起,不能不让人佩服。有人说奈保尔想表现殖民土地、被殖民者的压抑,有人说他想要讽喻什么、批判什么。

答案到底是什么,谁知道呢?我必须承认我的文学素养还不足以让我看懂《米格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