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尚诗睿||读《书生的骨头》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有教室摄像头为证,我不下五次拿起纸巾拭泪,且主要集中在阅读【民国的长衫】时。我感慨于先生们的气节、心疼先生们的境遇、也羡慕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相互扶持的情感。学术精英,道德楷模。

《散文选刊》的颁奖词中写道:“《书生的骨头》生动刻画了一群民国知识分子在民族、社会、阶级矛盾纷繁复杂现实中的铮铮傲骨……以精神建构和历史担当为行文之基础。从而使文章有了独特的风骨,并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深表同意。陈寅恪先生是我自小就听父母挂在嘴边的大师,父亲告诉我他的“恪”字不念“ke”,念“que”,这是为了尊重他的乡音。于此我得以从侧面一窥先生之名望。

阅读本书前,我对于民国文人不甚了解,倒是对民国名流名媛的那点风花雪月知晓颇多。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却不料自己喜欢的紧,我想是这些先生们的人格魅力与作者客观生动的记述碰撞在一起所放射出的魔法。

说实话,这是一本为我明确某些方向的书。书中陈寅恪先生(“但我认为不能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梅贻琦先生(“他虽然是国民党员,却不该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看重实干的教育理念,抵制国民党的专制。”)、胡适之先生(“然而,在学术民主和政治自由的原则上,他却是个不知退让的斗士”)等的做法使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独立、学术自由、学术至上的重要。反观现在,这些愈发地显得可贵而稀缺了。我万分庆幸,读到这样一本书,看到这样一批人,接受到这样一些观点,让我多年后或许可以自称“读书人”。

我以为读历史文化书籍,不只是为了增长知识、图一佚趣,而更是为了从过去反观现在,从而发现并规避许多问题。奈何历史的车轮向前时也在转圈,世界和平了、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我们的学术氛围比起民国在某些方面却是倒退了。在此摘录书中的语段:

“和我们如今的社会相比,中华民国绝对不是一个伟大和值得后人向往的时代……然而这个长期被我们認為极端腐朽的时代,却人才辈出,大师不穷,无论是面对异族入侵的刺刀还是政治政权的高压,书生们的骨气就像春天时萌芽的植物,蓬勃生长,他们的骨头长成了最坚硬的岩石。”

“很多知识分子既有中国国学的根底,又能接受西方文化,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而且那个时代也能够容忍这些知识分子个性的东西……最关键的,那个时代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国家没有把整个社会吞没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往往出现在这个社会表面尚比较乱的时候。最本质的原因,是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的东西……现在社会,干扰的东西特别多,诱惑也特别多,人很容易异化,整个社会非常躁动,不安静人们都为了外在的东西活动。那个时候的人本真得多。”……“这个事例有力地证实官本位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价值标准,大学的象牙塔已经倒塌,校园成为了一个散发着尸臭的名利场。”

至于为什么现在培养不出一个大师,我想这不是我该发出或解答的问题,或许原因我们都知晓,但我无法回答。我所能做的,只有在即将被世俗体制同质化时翻开《书生的骨头》,让我自己的钙质意识到:不要忘了,当年有这样一群先生,你发誓追随之风骨的先生。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先生的故事,我对他们同等地景仰,名士如林,难以一一列出,故未像他人那般详写个别先生。

敬你们、爱你们、追思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