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黄炜雯||读《书生的骨头》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傲然之风骨。


     中国人似乎是不太喜欢“书生”这词的—也可能是我个人的偏见罢,总觉得这词里透出一股子软弱、穷酸、迂腐的意味,“百无一用是书生”,殊不知真正的读书人的体内,是有一根不弯不折,不容置疑的脊骨的,轻一敲击,便是铮铮作响。
       在慈禧太后的庸政下,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在文化大革命的凌虐里,时代更迭,大地苍茫,只余那一根骨头,傲立于人间。
    他们是执着的,倔强的,甚至于,是有些天真的,妄图在战火、利益、权利乃至生死之间,求一个纯粹。他们要独立,要自由,要良知,要傲骨,他们向政府要,向国家要,向社会要,向时代要。
    可人家不给。
    可他们不甘。
    他们就那样,穿着长衫、穿着西装,剪着短发,一次又一次的、固执的,重申坚守自己的立场和要求,以笔、以言、以血、以生命。
    名流政要们大概从未想到,日寇暴匪大概从未想到,20世纪的中国大概从未想到,那些看似羸弱的,不堪一击的书生,没钱、没权、没武功,只有一肚子的文墨,却坚定不移的站在学术,站在家国之前,一步也不肯退让,巍巍然,如一座山。
    这或许就是书生的骨气,并非无知,而是正因“知”,所以更无畏。
    “活着,就要活到坦肩露背万箭攒头,犹能举头对着苍天一笑的境地,因为美,容不下一点狼狈,不允许掰一块尊严,只为了妥协。”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每看民国时期的纪录片都会觉得惊异,朱自清、陈寅恪、王国维、蔡元培、蒋梦麟、吴宓、刘文典、张伯苓、胡适、汪曾祺、梅贻琦、梁启超、沈从文、闻一多、徐志摩……那么多那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却因各色奇妙的际遇而聚在一起,有了联系。
        是师生、是同窗、是远亲、是偶像、是挚友……他们联系在一起,或许有分歧,但同时却在彼此影响着,支撑着,不断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之中,中华文脉,炎黄气节,得以在乱世之中仍流传不息,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之中,留下了中国解放复兴的火种与微光。
    留下了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