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邹祯||读《约翰·克里斯多夫》

刚拿到书本的我,有一些诧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撑起这厚重的人生?

 不知不觉,寒假已经过半,我却迟迟没有翻开它,内心总是在挣扎:我到底有没有毅力能够支持我读完这本书?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像是经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终于将这本书啃了下来。读完这本书后的我写下这一篇文字,回顾读这本书的时光,我会坚定的说:读这本书,值得。回看书中的很多情节,我感触颇多,书中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夫,他坚强,勇敢,不屈。罗曼·罗兰用笔谱写了克里斯多夫的一生,谱写了他如同交响曲般的命运。

  他出生于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自幼便开始作曲,甚至还小有成就。受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他开始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便开始了他漫长的音乐之路。

  他坚强,勇敢,靠着音乐方面的工作养家糊口。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越来越深,但始终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他,就连他的母亲在某些问题上也不能给克里斯多夫多少帮助,唯一能够理解他的或许就只有他的舅舅了。他对于他舅舅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们之间,既如同知音,又如同师生一般。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走进他的心灵,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读懂他的作品,孤独逐渐笼罩着克里斯多夫。最终,他因为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离开家乡而流亡法国。

  在巴黎,有一些人看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但是却并不看重他,他又因为坚持他作品的风格而四处碰壁,再加上他不屈的性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向上流社会屈服。

  最后的最后,在接近他人生的终点时,他终于等来了早该来到的成功,他的作品被广泛地在歌剧院、音乐厅演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而此时,克里斯多夫的生命却在逐渐走向终点。

  最使我欣赏的,便是克里斯多夫的“真”,他的真性情,甚至有点孩子气。在他乡遇到知己,他甚至不惜自己几个月的工资来请对方吃饭;他与奥利维初见时,便流露出对他强烈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共同经历着贫穷和不得志的苦闷,虽然贫穷,但他们并没有被打倒,他们之间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面对爱情,克里斯多夫总是那么主动,敢于面对爱情的到来,敢于冲破阶级上的限制,敢于面对身份上的巨大差异。克里斯多夫的一生中爱过许多女人,但都没能陪伴他走到最后。

  可以说,克里斯多夫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虽然成名的那一刻来得晚了一些,但终究还是来到了,历史上有那么多生前未出名,死后却名声大噪的画家,音乐家,与其相比,克里斯多夫终究还是幸运的。在死前,他还大声喊道:“让我的作品永生而我自己消失吧!在这种情形之下,我留存的只有我的最真实,唯一真实的部分。让克里斯多夫死灭吧!……”我想,死后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定不会像他生前那般孤独,因为他去了一个有音乐陪伴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