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邓柏松||读《白鹿原》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期盼着丰收。

由此基础,构建出一系列所谓宗法礼制,在其浇灌下,家演变为族,小苗生长,枝叶繁盛。“家族”成了农耕社会的核心要素。

千年变革,政权更迭,于那些普通的农人,似乎只是多了混乱或安宁,对所谓宗法礼制并无破坏。如此看来,那些“繁盛”“富足”似乎也只是千篇一律。

遥远的北京,溥仪走下了龙椅,民国、国共两党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趁着东风,有人去大胆实现革命抱负,虽九死其犹未悔。

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所谓革命,所谓国共,他只在乎如何将自己的位置坐稳,斗败另一家,侮辱对方的门户。他眼睁睁看着对方长子轰然间倒下、门房被卖,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浅笑。

斗争是普遍存在的,以“家”为核心,不就是以“家”为斗争的堡垒吗?四合院变成三合院,老族长的背脊也日渐弯曲。他实现了自己“家”的荣光。

可最后他锒铛入狱,家道中落,另一家却奇迹般复苏了。祠堂里的红烛摇曳着微光,就像是什么一直传承着的象征。

最终,他放下了,却依旧不解,数代以来传承的信念,却始终无法实现,不是说只要在人下就注定受人欺侮,所以一定要处处为人上吗?

老族长敲敲拐杖,勺勺客还是不行啊。

原来,他忘记了,所谓“家”文化,必定以良好的家风为底,若无正的家风,一切皆空。无论什么政权,何种制度,“家”文化早已植根中华民族的血脉,而优良的家风便成了世世代代为人处世的万金油。

看国共相争,那人却依旧对原上看得明白,任东西南北风,他自岿然不动。

任时代迭演,家风不变,或许,这并不是所谓封建糟粕,而是一个家族的根。在以一个个小家为基石的社会里,这是一切优秀文化传播的一大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