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王帅||读《边城》

善良的悲歌

我还不曾到过茶峒边境,却已经感受到了它淳朴的善意。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峒,不似吸引着人的漩涡。恰恰相反,它单纯地向众人展现着它心中的善良。但这种善良,真如我们想象中来得成熟,来得美好吗?

老船夫的善良在于他对翠翠的无私。尽管他知道翠翠走后他会落得孤单一人,但他不仅没有阻拦翠翠,反而在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感情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且不说是好是坏,但他确是处处为翠翠而着想的。而这一点则可以在翠翠母亲,也就是老船夫女儿身上找到对比:一个将自己奉献孙女的未来,而另一个则是殉情而死,留下孤女。

 翠翠的善良在于她的不愿伤害他人。面对天保,傩送二人的求爱,明知自己深爱着傩送却不愿意说破,唯恐伤害了任何人。她的优柔寡断——这确是可以如此称之的了——不仅葬送了天保的命,更是葬送了自己的爱情。《边城》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作为书的结尾,更是明晰了翠翠破碎的梦幻。

天保与傩送两兄弟的善良则更为明显:双方显然都爱着翠翠,却力求在追求翠翠时达到平等。这就如同欧亨利小说中的那样,在举行婚礼乃至于度蜜月都要等待朋友兼竟争者的到来,为的只是可笑的平等。且不论两兄弟决定时究竟如何去想,但这终究可称作他们的善良——尽管这份善良葬送了三个人的爱以及其中一个人的性命。

由此看来,善良难道不可取的了?那我们传颂“百善”“与人为善”又是目的何在?我们不妨回头看原著所描写的茶峒:何处不善良、何处不淳朴?我们常说,民风纯朴是好的,却又怎曾想过,正是这淳朴的民风让众人不敢选择,唯恐伤害了身边的人,唯恐造成了让众人难堪的局面——但这不敢选择的背后,怎么不是一个让众人都难堪、都不能如愿以偿的局面呢?

到此,的确可以说《边城》是一个性格悲剧了。只不过造成这个悲剧的不是人性的险恶,也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我们都不曾想到的,善。

或许这个“善”已经并非是我们所传颂的“与人为善”。它或许可以称作一种怯懦,一种不敢追求自己内心所向而要处处顾及他人的畏缩。与此同时,它并非一无是处。它仍是一种自然的美丽,一种人性的纯粹,美如琉璃一般,却脆弱得让人心痛。在纯粹至美,在“为善”的世界中,没有乱世的纷乱,却又给人带来痛苦。我无法归结于谁对谁错,只能从沈从文笔下的文字中读出属于我自己的叹息。

或许正如书末所言:

“也许‘明天’回来!”

回来的那个人又是谁,这无从知晓。我只知道不会是从前的傩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