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袁倞睿||读《当代英雄》

指出毛病,如此而已,至于怎样医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题记

可能是俄罗斯人的共性,这群躺在西欧中世纪漂来的浪潮上却又尖锐地指责这一切的人,他们能洞察生活中令人不能忍受的东西,却又不得不沉沦于生活,荣蒙托夫也许在故事中找寻自己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成为英雄。
英雄,那是个神圣的字眼。>>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廖俊杰||读《当代英雄》

“要是真有什么定数,那又何必赋予我们意志和理性呢?为什么我们还要考虑我们所作所为的后果?”这两个反问被放在了小说的结束,又贯穿了整部小说,好像是整部小说都在用故事来论证这两个问题。

与《上尉的女儿》一样,这本书同样写作于沙皇俄国时期,书中的主角也许便是莱蒙托夫自己罢了,有人说,作家书写了什么,他自己就缺了什么。的确,莱蒙托夫一定很想过上类似于毕巧林的浪漫主义式的生活,虽然毕乔林在杜波罗留波夫眼中基本上一无是处,被认为贵族知识分子对社会绝望的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样子的人生一定是被大男子主义者所痴迷的,金钱,地位,女人应有尽有,可以浮华,可以虚度。

一开始觉得《当代英雄》的记叙文笔不如《上尉的女儿》,只是因为我不懂莱蒙托夫罢了,习惯于看普希金故事性的叙述,却遗忘了莱蒙托夫诗人的身份,他的字里行间中,无不体现的是一种散文式的叙写。如果说,莱蒙托夫是浪漫主义诗人,那我觉得,他自己本身就是浪漫主义,他的生命也许就是他浪漫主义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一个苍白的神经质的,优雅又忧伤的贵族近卫骑兵军官,在年仅27岁时便在决斗中死去,其他的文学作品,也许只是衬托罢了。

“如果不能让她爱的发抖,就让她恨的咬牙”这是让我感受最绝望的一句话,何为绝望?是那种想要痛斥却不知他错在何处的绝望,人性的自私暴露无遗,但隽永的爱恋却让我无法责备,我不愿意成为这样一个人,相反,我更愿意成全。

很多时候,我总是想,为什么现代中国仍出不了莱蒙托夫式的人物,也许是因为这不是乱世罢了,可那个年代虽然风起云涌,但终归不乱,更也许,只是,没有莫大的苦难和一直能够使人酣畅淋漓的表露自己的笔而已。

【读书周记】孟迪昊‖读《当代英雄》

“你听说过莱蒙托夫吗?”

“莱蒙什么?”

“莱蒙托夫。”

俄国文学界有契诃夫戏谑的微笑,托尔斯泰热烈而深邃的目光,有果戈里的忧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偏激,普希金的浪漫。在这片亚欧大陆最广大的土地上,还有一个年轻人,如流星一闪,昙花一现。因此,首先我们要记下这个名字——“莱蒙托夫”。

我很吃惊,写下《当代英雄》的竟是一个年轻人,一个让托尔斯泰自觉多余的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贝多芬曾说:“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本书中的老上尉马克西姆似乎确实满足了这些要求,然而他显然不是作者想说的英雄。那么只好多留意一下本书的主角,有着婴儿的天真和狐狸的狡黠的毕巧林了。

我并不喜欢毕巧林,如果像传言所谓的毕巧林和作者在性格上很像,那么我也不喜欢莱蒙托夫。

毕巧林其人,似乎是一个情场好手,他让贝拉、薇拉、梅丽小姐一众女人倾心神痴,尔后又随心抛弃,草草收了。或许爱情于他的的确确只是暴风雨中脚边的小水坑罢。

贵族的身份和青年的风流让毕巧林几乎可以拥有一切渴求之物,于是他反觉空虚,用闲得无处发挥的才智做出种种无聊甚至可恶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加深了其内心的空洞与绝望。

是的,绝望,空洞的绝望。过人的才智让毕巧林发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任何价值。于是,为了证明,或者说使自己相信自己的存在有意义,他便以伤害他人作为论据。可悲而可笑,他无疑是俄国历史上的“堂吉诃德”。

毕巧林,是俄国的当代英雄,绝望的英雄。同时,他更是一个惨然时代的苍白空洞。

毕巧林,已逝。莱蒙托夫,亦已死。一个时代的空洞,还空着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