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陈欣仪‖读《追风筝的人》

“我追。”
我追的是什么?
一个人,一段过往,还是一场救赎。
“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次捡风筝的人已经逝去,人生中错过了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放飞风筝的那一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胡博凯‖读《文明的溪流》

【读书周记】胡博凯‖读《文明的溪流》
“人类现在已经完成的一切事业,现在已取得的全部成功。就是我们讲过的全部历史。才仅仅是人类伟大事业的开端。”
时间跨越从地球诞生到二战结束的今天,内心又仿佛再次经历了生命起源,罗马帝国兴亡、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等在人类历史上不能抹去的光辉。
评价历史,我们知道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本书大框架上属于历史作品,字里行间也通透着作者对史实的一些独特看法。在此,便要提到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战争。
一、罗马与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战争
“那次大战遗留的创伤至今仍有影响。罗马虽战胜了迦太基,但雅利安民族与闪未特民族的敌对观念,已埋下子日后非犹太人与犹太人之争的种子。这种观念的结果及被歪曲的传闻仍然存在,并且错综地影响到今日的争论和纠纷。”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这场欧洲战乱中竟有一半以上的人改变了职业。这是社会规模的职业根本性转移。”
再者,我又想从本书某些历史细节中深究人文主义精神。释迦牟尼是一个王子,他拥有一切。在阳光照耀下的森林里和田园工巡游狩猎,以度快乐的青春。而有一天有种极大的不满向他心中袭来——他觉悟到过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一种度假似的享乐生活。
他得知妻子生下第一个儿子后,只觉是又多了一个束缚。
与家人永别,脱尽一切世俗累赘,一段时间禁食与苦行后,他终于明白——一切痛苦都源于我们的贪念。“人们大概都爱努力给高尚的道德加上神奇的故事,释迦牟尼也因此变得更加神奇。”
我时常会想,原始人怎样思考?
“原始人类的思想或许和儿童很相似,都是一些连续的形象思维。即使到今天,能真正整理,约束自己思想的人,还是少数,世界上大多数人,仍然是靠想像和冲动在生活。”
每天你都在创造你的历史,每一页都是宝贵的篇章,每个战士的死去,每个传奇的诞生……只让活着的我们谱写新的世界。

【读书周记】尹珺瑜‖读《渴望生活 梵高传》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点点的夜里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画出你调色盘里的蓝与灰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在夏日里出外探访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用你那洞悉我灵魂幽暗处的双眼
唐麦克林这首歌的专辑封面,便是梵高的一个回眸。这使我想到维尔什曼的那部电影《至爱梵高》里刚好提到,用一个回眸让你泪流满面。感动不需要多余的眼泪,正如艺术不需要多数人的理解。我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这首歌,就像看到了他湛蓝色的星眸和偏执的面孔。
梵高,我想他是属于星空的,正如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的一样,“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他更偏于忧郁,对世界的心灰意冷让他觉得自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梵高像极了他,然而又在某些地方与他有所出入。他也抑郁,他也灰暗,他也曾渴望在自杀中获得解脱,但他不一样就不一样在这里,梵高被这个世界恨之入骨的同时,他也深深热爱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爱那远处的霞光,爱麦田里的群鸦,爱用颜料时的偏执,爱他所渴望获得的一切。可这一切,又有谁能够明白,又有谁能够给予他……
“怪胎——怪胎!”,世人不懂他的慈悲,便给他无尽的嘲讽。
但总有一天,我会用我自己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艺术是一种生而孤独的偏执,对梵高来说,这在他的一生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想他对画画的追求胜过这世间他所爱的一切。可又转念一想,这何尝不失为他的悲哀呢?无依无靠的他,孑然一身的他,他品尝这世间寂寞的酒,独享这夜空清冷的月光。孤独,孤独——到头来便只剩孤独。但他渴望交流,渴望获得温暖,渴望一份真实的感情,怎知会是世间残酷,让他痛苦,让他绝望,给予他的不是别的,是一次又一次在黑暗边缘的挣扎。他被生活折磨得一无所有,唯有画画可以让他的灵魂真正被爱。
当向日葵的花瓣静静地飘落在他的画前,阳光不紧不慢刚刚好洒在他湛蓝色的眼眸里,像极了夜晚里的繁星。麦田里的乌鸦碰巧飞来,他拿起画笔慢慢地描绘它如鹅卵石般的黑羽毛。他爱着这世间卑微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与他一样,在世人看来微不足道,其实弥足珍贵。他也遇到过温暖,遇见过爱情,但他的爱太疯狂,太炽热,犹如他对生活的极度渴望,让他从未拥有过真正的爱情。但当他为了爱情把双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他残忍割下自己的右耳送给妓女时,我为这种病态的爱感到诧异,也觉得无限悲凉。但毕竟他是梵高啊。
我记得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是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在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的果实奋进。他经历的是黑暗,画出来的却是罕见的光明温暖,他被这个世界深深伤害着,正如他深深的爱着这个世界。以至于他在自己的遗言中沉重写道: “痛苦便是人生。”

1890年,他开枪自杀,在最后的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但也许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曾带着他的热情,他的冷漠,他的狂暴他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完这一生,现在,他累了,厌倦了,只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睡去。这也许是他的超脱,他的救赎,但我们,却再也无法透过他的眼睛看到那片金黄的麦田,那一丛紫罗兰色的鸢尾花,那家夜晚露天的咖啡店,那片很好看的夕阳下红色的葡萄园……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生,世界却再也无法获得这样一个人。
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你像热恋的般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但我希望曾经告诉你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像你那样美好。

你是孤独而清冷的火焰,你是大提琴B调的低音。。
你是调色板上鲜艳的柠檬黄,你是天边玫瑰红色的霞光。
你终于发现,这世界
不过是一个跻身而充满矛盾的圆。
到了最后,还是
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点点的夜里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画出你调色盘里的蓝与灰”
唐麦克林的歌还在耳边循环播放,此刻窗外已经飘落了几片雪花,这是南方久违的一场雪。我抬头静静地看着这个孤独寂寞的白色世界,犹如最初梵高抬头静静地看着那个奇幻神秘的星月夜。我品尝着这苍白而又心动的寒冷,正是你从前品尝这世间恣意的冷暖。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为什么我们没法触摸这天上的星光? ”
无论在哪个年纪,静美如秋叶般死去,也许就能缓步走向星辰。

【读书周记】杜宇博‖读《渴望生活》

出走世界,皈依本心
“至于社会如何对待他,那是无所谓的,伦勃朗不得不画。他画的好坏无关紧要的,有了绘画他才成其为一个人,艺术的主要价值,温森特,在于艺术家把自己的内心表达的怎样。伦勃朗实现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目的,而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他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比他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
艺术精神,即艺术家为表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而洐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理应来讲是个人的内心,可古往今来众多自以为是的评论家们爱将艺术捆绑以政治和时代背景,但谬论且且,是非自知,真正像保尔•柯察金一样一生为了宗教或政治草草无为的话——我这样定义这里的无为,是相对自身而言的,从来没有权威,只有所谓的权威狂热的追随者——我倒觉得有些中毒太深了,纯粹为了自己去做些有益无益的事,为了自己活着这样一种自私总要比嘴上常驻的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更让我感到实质的快乐。
既然为自己而活,就得知已所需,追已所求,不可做墙头枯蓬,飘摇不定,纵然全世界与你为敌,也更宁愿相信“指鹿为马”“三人成虎”的毒瘤风气依旧招摇过市,。他们说人生有种“大悲摧”叫“终于你活成了你最讨厌的那个人的样子”,其实也就是内心的怯懦与疑惑向生活的重压低了头,因为生活好像从来都在压榨决心,远方的诗将至未至,眼前的苟且则变本加厉。这样看不见希望的努力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从来就在本身,当你选择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或内心奋战时,你就与世界分道扬镳了,因为世界有的总是大多数人,是无数的规则和来缚,而想要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那便索性迈开步子走,不必理会异样的眼光。
迟子健在《一耳进一耳出》中写道“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因为某些信息不必接收。”若过多接收世界的阻碍,对本身的坚守则越来越少,“不得不”成为“可以”,最后成为“不能”,迷途再没有尽头,再无法折返。
梵高的另一本传记《梵高传:亲爱的提爱》中对他进行了如下评价:
“他是个疯子,他的眼里没有道德,没有法律,没有伦理,没有任何除他之外的人,但他的眼里有世界,有甚至,整个宇宙。
他是个怪人。别人都昂着头,只有他低着头,格格不入,但他离山顶越来越近,别人一直走下坡路”。
其实一生与初心本来没有如此大的距离,是我们流于世俗而绕着它转圈圈,才拉长了成功的路途。“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若下定决心出走世界,皈依本心,便永远不要再回头,因为只有做了全世界的傻子,才做得了自己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