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李斯璇:《约翰·克利斯朵夫》

一、偏执的少年
他成长成这般模样,落入这般地步,完全是一种必然。
因为他从小便缺乏爱。
诚然,母亲忙于做工导致母爱的缺失;父亲醉酒后的屡次打骂、渴望成名的自私自利导致他之于父爱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手足?兄弟都是些社会底层,且又人品低劣的渣滓。克利斯朵夫曾经在祖父和舅舅身上体会到了些许属于孩童的欢乐,但米尔毫预兆的逝世,高脱弗列特年复一年的出走泯灭了这世间最后一抹温情——14岁当家、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也把他健壮的身体弄垮了。
>>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肖羽读《约翰克里斯朵夫》

克利斯朵夫背对着我,留下一团生猛和莽撞的黑影,那是他不惧碾压的鲜活。
悲伤使人格外敏感。克利斯朵夫的悲伤在于其本性的单纯和人云亦云的黑暗社会的对抗。他的一生就在这样一次次激烈的抗争中过去,亲情爱情友情于他是反复无常的,于是他便更加敏感。但他的单纯却使他在某些时候过于天真顽固,他总想着、干着一些令我这个局外人觉得可笑惋惜的事。不,我已经不能置身事外了吧,我何尝又没有在克利斯朵夫的身上找到自己呢。我的清高我的世故我的单纯我的扭曲我的自以为是我的可笑我的快乐我的悲伤被我一一嘲笑还不自知,这真是件可笑的事。在我未曾发觉时,我鄙夷克利斯朵夫的矛盾,却浑然不觉自己是个更加矛盾的人,不同于他的单纯,我的矛盾将我混合成了一个有时连我自己都看不清的存在。>>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吴佳睿:读《约翰 克里斯朵夫》

提起那时候的西方,我如同克里斯朵夫在卢浮宫眼花缭乱的画作前行走。画家用极其细腻而洁净的油画颜料涂抹出天使一般圆润纯白的脸颊,半明半暗的光影将复杂的社会与人性剥析开来,宛如重彩之下难以辨认的巴黎。克里斯朵夫在这样的画作以及这样的世界前昏倒了。
>>   阅读全文

【读书笔记】戴也苹:读《人类征服的故事》

选了一篇印象比较深的,《罗马帝国的衰亡》。
在古代的历史教科书中把公元476年定为罗马帝国衰亡之年,因为在那一年,末代罗马皇帝被赶下了宝座,不过罗马的灭亡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以至于很多罗马人未能察觉到。他们一直在抱怨薪少、食品价高、生活的艰难。不过总的说起来,在公元前4个世纪里,大多数罗马人依旧过正常的日子,他们照常吃喝、去剧院等,当然也有不幸的人被饿死,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生存的帝国注定灭亡的命运。不过罗马帝国的根基已锈蚀,它仅是一个城邦,与古希腊的雅典并无差异,从政治上来说,它是不合格的,年轻人大多在战场上,那些不幸的农民,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属品,终身无法离开。不过,因为他们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一个悲惨的寄身之所,因此,他们宁愿打“美好的仗”也不愿为罗马帝国打仗,这样,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情况变得越来越糟,野蛮的民族开始侵略罗马,由于没有土生土长的罗马士兵可以抵御,最后皇帝被迫允许他们在罗马帝国居住,不过很快他们就怨气冲天,抗议贪婪的罗马税吏夺走他们的一切,当他们的呼声没有得到重视,他们便进军罗马,以便得到皇帝陛下的声音,于是康士坦丁皇帝开始寻找一个新住所,他选择了位于欧亚之间的通商门户拜占庭,并重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皇宫迁到此处,康士坦丁死后,为便有效率地管理,他的2个儿子便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哥哥通知西部,弟弟通知东部。到了公元4世纪,匈奴人、哥特人、汪达尔人阿拉曼尼人、法兰克人……依次侵略罗马,大部分土地被瓜分,连绵的战火最终使帝国沦为一个无人照管,绝望蔓延的瓦砾!繁荣的意大利变成一块死寂之地。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