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日志】Day3 曹明雅丽:蜀道难

-观山则山满于情

标题化自《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曾听过一句话:“美人在骨不再皮。”

山也一样。

一笔一划的沟壑纵横,最是潇洒大气的在于那一条一条的山脊、一段一段的裂痕——山之骨。

惹人犯罪,让人着迷。

车行在路上,摇摇晃晃,唯有两边的山,眉目清朗而胸膛宽厚,负手晨光和斜阳,一幅风雨疏狂我自巍然不动的模样。那一瞬间我想起了父亲的脊背——那似乎永不会弯曲的、笔挺到愚笨的脊梁;还有琢玉师的手——那指骨突出、青筋暴露的,有力的、淡然的、凌厉的,握着琨珸刀的手。

山混合着世间的至柔和至刚。山是最温柔平和、最孤高奇拔的自然之美的存在。

我喜欢一个称呼:“山之子”。因为我也是。

山总会给人一种异样的安全感,当那种独属于山的草绿、碧绿、苍绿、墨绿映入眼帘,所有的委屈、不甘、苦楚都会溢出心里的河,像是孩子奔向母亲臂弯那般百川到海地涌到山那头去。

山高,但他跟我们有着奇异的平等感,他既不高人一等,也从不妄自菲薄。

他就在那里,静静的,山间的雾气朦胧了他的眸子,无喜无悲。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真正属于哪里过,但山是例外。那样高峻的不顾一切地撕裂着也要向上的力量,从山里喷勃而出,沁润到我的血脉里,连结着我的心脏,有力的一跳、一跳。

我属于这里。

千古多少文人墨客也属于这里。

山水之间,是我们最初的起点和最终的归宿。

山带着一种神秘的生命力,曾有段时间我脑海里循环滚动着一句话:山丹丹兮花开红艳艳。我不知道它的出处,我也不记得何时何地见过它,但这不妨碍我觉得这句话很美。“丹”,那样红,那样热,像是烈火,呼啦啦地点燃了一轮四季,不屈地展现着生命的美。“艳”,多么好的字,也只有山那样翻涌不息的生命力,才能烧出最美的花,这种美不是小桥流水似的不生不息沁入生活,而是张扬的、骄狂的、疯狂的、侵略性的、不顾一切的。

多美。

 

随着海拔身高,路边的格桑花开得越艳丽。本来我以为的矮小的花,实际上是那样高,那样直,从顶端一直开到底部,不给自己留一点余地。让我想到那些高大而热烈的藏族女子。

脑海里不期然地浮出那句:“对于种花,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我只爱那些为了开花而开花的花。”

多么任性而理直气壮的唯美主义。

 

山适合李白的诗歌。观山要配一盅烈酒,刀子般一路烧到胃,烧掉痛苦与悲伤,烧出一个人的顶天立地的豪迈。

要在微醺时嘻嘻哈哈地笑着道:“两岸青山相对出。”玩世不恭地和山打招呼。

要在半醉半醒间悠悠地吟出:“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像是低沉的嘶吼、却又隐忍在哗啦啦的风雪中,像是一种混杂着得与失,苦与乐的叹息。

要在醉意朦胧时哈哈大笑着喊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震一震天上的玉帝老儿,震一震这七零八落的人生。“虽千万人吾往矣。”少年侠气,该是一辈子都打在脊梁骨里,永不消退,用不弯折。

山路难行,人生路亦然,但再难再险,也要有在路上的勇气和决心。山是路的骨,大地的骨,我们的人生,也要有挺直的脊梁。

结果如何,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或许在羁旅的异样乡愁、在生命的不朽力量、李白的豪迈诗歌之后,山的背后,隐藏的是四川人平平淡淡的生活观: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小剧场

1.再见,成都

2.路上

3.经历过山路翻滚的泡面

《【行走日志】Day3 曹明雅丽:蜀道难》上有4条评论

  1. 一大早读到优秀的美文,欣赏美丽的风景,真心佩服孩子,【行走日志】雅丽,阿姨给你一个大大的赞?!

  2. 女娃子的行走日记,有着男子汉的大气酒脱,让我想起你前段时间的朗诵比赛~《唐诗里的中国》,也是那样不拘泥于小女子情怀而透射出豪情万丈,所以,你就是你,做自己的你,永远在找寻最好自己的你,喜欢这样的你!
    PS:哈哈,你爸看了你描写他的脊背和手的那段,该乐呵啦,果然是养女儿好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