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彭薇潼:《第七天》读书笔记

铁路站台上坐着一个灵魂,通体透明似乎由冰铸成,融化的冰水流畅地滴向枕木。虚化的背景后影影绰绰有一些人,细看之下又好像只是他的影子。他凝望着远方,是不是有什么心愿未能达成,抑或只是不想遗忘了人世间?书还未翻,这封面就足够让人捉摸不透了。

“我”在一片浓雾中小心翼翼地走向公交车站,等待着203路公交车,它将载着“我”驶向殡仪馆。这是全书的开头,余华开始用大胆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一个死亡的世界,它倒映着现实的影子。

杨飞死后的第一天,他在一片迷雾中赶到殡仪馆。候烧大厅被分为两部分:塑料椅子普通区和沙发贵宾区。两边都在比较各自的寿衣、骨灰盒和墓地,普通区低声交流着谁买的更加物美价廉,贵宾们却在高声攀比,炫耀寿衣的华丽和墓地的昂贵。直到听到市长令人瞠目的豪华葬礼,“沙发那边的贵宾们没有了声音,豪华贵宾室镇住了沙发贵宾区,金钱在权利面前自惭形秽。”一字一句,如此可笑却又这样真实。都说钱、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殡仪馆中却仍充斥着世俗的气息,以奢华为墓,用虚荣作碑。

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在之后的七天里他见到了更多的人世丑恶:肮脏的地下肾脏交易,政府暴力拆迁,瞒报死亡人数,医院随意丢弃死婴……或许这样的新闻我们已无数次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感官已然麻木,但当它们这样赤裸裸地剖在我们面前,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余华像以前一样将现实编织起来,把痛苦和无奈毫无保留地抹在读者眼前。

《第七天》的语言和叙事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余华的风格。文字简明易懂,叙述平淡冷静,情节的荒诞中暗藏着真实。但相比之前,这个故事少了一些麻木,却多了几分温情。若说《活着》是埋葬了希望的绝望,那么《第七天》就是从绝望里挣扎而出的希望。

杨飞的前妻李青因为事业改嫁他人,却卷入贪污案中选择自杀身亡。死后的她终于可以向杨飞倾诉自己的爱:“我结婚两次,丈夫只有一个,就是你。”

鼠妹不满男友伍超的欺骗,明知道自己还爱他却耍性子要自杀,最后带着悔恨跌下了大厦顶层。伍超知道后,不顾风险卖肾为她买下可以安息的墓地;

李月珍发现医院丑闻后不久遭遇车祸,她永别了丈夫和女儿,却获得了二十七个天使般可爱的婴儿;

郑小敏的父母因为暴力拆迁被埋在了废墟下,但他们的女儿穿着红棉袄坐在砖瓦上写作业等着爸爸妈妈,那一抹红色柔和了坚硬冰冷的断壁残垣,扬起一个家庭新生的希望;

从警校毕业不久的张刚在审讯中踢伤了李姓男子的睾丸,为了复仇他杀死了张刚。隔着深仇大恨的他们再相会时已泯了恩仇,对坐下棋,仿佛相知多年的老友。“他们之间的仇恨没有越过生与死的边境线,仇恨被阻挡在了那个离去的世界里。”

最喜欢的一段,大概就是杨飞和养父杨金彪的故事了。这个当时还只有21岁的年轻扳道工发现了降生在铁路上的杨飞,自此扛起了一个父亲的责任。杨飞闯入了他的生活,把他原本应有的幸福挤得再无空间;而他给了这个孩子最笨拙的关爱,用原本就微薄的工资撑起一个家,这种爱无关血缘,也不计回报。当他老去病危时,还在悔恨自己曾为了爱情试图抛下孩子。一个人悄悄拖着病体踏上火车,只为在当初抛下杨飞的石头上坐一坐。

热爱工作的他在殡仪馆当了引导员,相信只要一直守候下去,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总有一天他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父亲的守候让我不禁倾叹,在那个污浊肮脏的社会里,竟还有如此伟大的爱。

每一个故事虽不能有完美的结局,但都会留下几丝温暖的期盼。绝望里的希望,就像从白骨里开出的花,在寒冷的深渊中柔和了方圆几寸。

在属于死亡的世界里,反而有着更加柔美的人性。在无处安息的人聚集的地方,人们亲如一家,没有贫贱富贵,也没有苦难和仇恨,这里不是世外桃源,却不输桃源的美好。不禁想起了《在细雨中呼喊》的一段话: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无处安息的人走出了生与死的界限,也走出了时间的界限,他们把所有的痛苦、歧视和仇恨都留在了那个离去的世界里,带着所有的美好在时间之外永生。

那是死无葬身之地。一个有些可怕的名字下,竟是人世间找不到的乐土,正如那些笼罩在灰暗阴影里破土而出的花。

《【读书周记】彭薇潼:《第七天》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我们文学社的人来读纯文学作品,主要是期望能学点招数,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结构模式,无论是题材选取还是主题表达,无论是立足于现实还是驰骋于想像世界……以后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分条缕析,层次分明一点。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