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文入墨】李姝慧:蒙古包与客家土楼之比较

蒙古包与客家土楼之比较
中国南北建筑风格之不同,主要源于其气候、地形之差异。此处便以北方蒙古包与南方客家土楼之差异为例,一瞥中国南北建筑风格特点。
中国南北方最大的差异便是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往往会导致气候的不同。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方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故北方比南方干燥,且冬季温度更低。
而气候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差异。北国草原上的牧民游牧位置受季节、气候影响大,他们在一年中需要搬家多次,所以他们的住所,蒙古包,便依其所需,具有了易拆易组装的特点。在大风呼啸的辽阔草原之上,蒙古包的圆形结构特点可大大减少风的阻力,同时便于雨雪的滑落,这些都为牧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南方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这些地方降水多,湿度大,使得他们所居住的客家土楼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以利于生活、生产。建造客家土楼时,他们以黄土与杉土作为建筑材料,经济实用率高,同时使得土楼具有坚固性好,防御性好,冬暖夏凉等优点。

作为地域差异影响气候,气候差异影响建筑结构这一连锁反应的补充,民族文化差异更侧重于对建筑细节及分布方面的影响。

游牧民族的生活相对自由,迁移居住地的选择弹性较大,故蒙古包在草原上分布零散,独立性强,彼此依托影响不大。我们在研学过程中,观察到蒙古包大多为白色,其上印有蓝色图案,询问当地居民过后才得知那是一片祥云。这片祥云象征着力量与吉祥,更表达着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景仰。除此之外,蒙古包的圆顶也在隐隐折射着天圆地方说的缩影,圆顶内部用黄色哈达装饰,照明工具置于正中,便似天上的太阳一般。每一个蒙古族家庭的蒙古包内,都挂着一幅成吉思汗像,正对房门。蒙古包门框低,人人进入都要低头,以此怀念英勇无畏的先祖。这些特点与传统至今仍然保留,它们无一不蕴含着前人无限的智慧。

客家人迁往岭南地区之后,由于担心野兽袭击,也害怕本地居民的侵害,于是建造了土楼这样具有防御性能的集体住宅。客家土楼中轴线鲜明,均以厅堂为核心,且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以客家土楼的典型代表圆楼为例,一般圆楼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可见宗教信仰是客家人维护的中心。此外,客家土楼位置分布还受风水影响。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虽有些迷信,却也不乏科学的思考。土楼除结构上独特外,其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透过北方蒙古包与南方客家土楼的差异,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整个中国南北的建筑差异。地域差异导致气候差异,气候差异为建筑结构差异奠定基础,使得中国南北方拥有不同特点的建筑类型。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清新通透,轻盈细腻;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整齐方正,质朴淳厚。而建筑类型又可反映当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特点,二者互为因果,相依相存,共同组成中华文化之悠扬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