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北必读】张静远:读《东北游记》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虽然书名是《东北游记》,但是我完全不觉得这是一本所谓的“游记”。随意翻开某页,“三姨”“三舅”“三姨夫”这样用来称呼亲戚的字眼随处可见;“爱咋咋地”“唠嗑”“扯啥呢”这样东北人扯家常时才会冒出的方言似乎成了一个句子里的某个语气词;“塑料线”“光秃秃的灯泡”“茅房”这样听上去只会出现在老房子里的破败是组拼成日常的一块块地图。

说实话,我看书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如果不是什么熟悉的作家,我总喜欢粗略地看一遍目录,

然后随手翻到某一页,先熟悉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给全文定一个感情基调,再开始从头仔细看。这一次,当我用这样的方法试着去探寻时,却有些出乎意料的感觉。

作者Michael Meyer是个美国人,不同于小说甚至散文一类的,他的文字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尽管之前我并没有了解过所谓“纪实文学”是怎么一回事——我在读到的第一时间脑海中就浮现出这么个念头来:“这就是纪实文学。”可是,他的文字中又不乏地道的中国(东北)式语言,甚至还有许多乡村家庭的生活细节。我从开头细细读来之后才了解到,这都是因为一个“妹子”。

这个自己戏称自己的英文名字是“卖儿”的美国人是我见过最诚实的作者,他清清楚楚地讲出了“落户”荒地村的原因:“我承认,一开始并不是因为什么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才让我好奇的。最根本的原因要简单得多:一个妹子。”一直觉得“妹子”这个词有种中国年轻人之间打趣的意味,可是从这个年近四十的美国作家的口中说出,似乎与“东北”这个特别的地域和亲切的爱恋脱不开关系。不同于其他人有些冠冕堂皇的研究目的,的的确确挺特别的——特别纯粹。正是因为他与荒地奇妙的缘分,才使得《东北游记》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本游记,它对于所谓的“旅行”没有什么“攻略型”的指导意义,但是却给人一种直击真实与本质的震撼,很平淡,但是的的确确是原原本本的“生活”。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期末复习的阶段,全然是把一本具有调研性的书当成了调剂。可是当我自己也踏上东北的黑色土地时,“在书里读到过”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就是这样,一模一样。”我这样告诉自己。这也许就是纪实文学的魅力,读的时候挺平淡的,一旦你也身处那样的环境里,就好像是故地重游,身处异地,却有着“久别重逢”的动人感;而Michael的文字又不同于传统的纪实文学,这本书早已脱离出“研究报告”这样一个无聊死板的范畴,它是一种融入其间的生活,带着挥散不去的眷恋和爱,格外有包容感。

“去东北之前你应该要读读《东北游记》。”我会对每个即将启程的旅行者这样说。因为在看到已经被包裹过的现代旅游城市之前,他们应该要知道,也要作为后来者见证——这片蕴藏着力量的黑色土地,原本到底是个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