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卜立武‖读《套中人》

这本小说集主要收录了契诃夫后期成熟的作品,这些短篇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前文伏笔,后文照应,主旨由浅入深均有不同解读,意味丰富,讽刺效果极佳。


首先谈最核心的一篇《套中人》,相信别里科夫这个晴天出门都打着雨伞,穿上套鞋的滑稽形象使人印象深刻吧。他是很可笑的,他无时无刻不给自己“制作一个套子”与刺激了他的外界隔离开,他也像是放在套子中,显得封闭,古板,沉闷,盲目,守旧。但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之人,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居民,使他们害怕各种事物,害怕大声说话,害怕阅读书籍,害怕学习文化,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过度地束缚。好在最后他死了,人们又回归到了曾经的生活,仅把这个怪人当作茶余饭后消磨时间的奇闻轶事。可我不禁发问:真的结束了吗?一切都自由了吗?


这时,便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了。在别里科夫出殡的当天,乌云密布,阴雨连绵,所有人都穿着雨鞋,打着雨伞。而这身衣服不正是别里科夫生前的模样吗?莫非有什么暗指?不妨看另一处地方:伊凡在这个故事后借题发挥,说了这样的话:“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拥挤不堪,写着无用的文章,玩着无聊的纸牌,这难道不也是套子?而我们终生周旋于俗人、庸人、蠢人和懒散的女人之间,自己说着和听着各种废话,这难道不是套子?”这就很显然了,其实并非只有一个“套中人”,相反,人人都是“套中人”。我们(指当时的俄国人)被困于时代,在行为上受庸人俗事所扰,在思想上闭塞,封建。当只有一个人行为怪异,我们会嘲笑,而当所有人都混入这潭污泥,成为“套中人”,便无人发觉异端。可见,契诃夫的立场是很明确的,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黑暗统治下思想麻木的人们,并强烈渴望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社会的国家的时代的自由!
(顺便保留一个疑问:瓦莲卡的出场有什么作用?)


所以,有可能别里科夫明白了这种时代中的“套子”,却无力回天,只能硬生生地把自己逼成“套中人”。不论是否正确,《第六病室》中的伊万和安德烈·叶菲梅奇却是这样的形象。伊万是因为迫害妄想症变成精神病人,而安德烈是因为性格过于内向且与伊万聊天,才逐渐变成“精神病”的。(原著中也没明确他是否被别人误判了。)当然,我更青睐于他是被误判了,因为这样,就更加表明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同时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惧感。从安德列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讨厌这个庸俗的社会的,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他希望保持自己的高洁,但是在行动上又默认着这个世界运转的模式。他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寄托他的思想,但他实际上又的确是卑微的渺小的,不论是从他的思想上还是行为上。本不该是罪人的他成为了这个社会模式的殉葬品,当我们想去同情他时,又不知道从何同情开始,最后我们只能为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不满和恐惧罢了。在书中前面的序中也提到,列宁就是被第六病室的黑暗所恐吓到,不过也合理,他本就是要推翻这个社会,积极革命的进步青年嘛。


同样,以上两篇小说中主人公还表现了另一个特质,而这个特质又非常完美地体现在《在故乡》中。女主人公薇拉,不满足于她生活的环境,却又表现出“一个人无力对抗整个时代”的弱小与奴从。她年轻,典雅,热爱生活,大学毕业能说三种外语,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地方,所以,她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碌碌无为,荒废一生,她也不愿爱上自己不爱的人,不愿同自己不爱交往的人接触,不愿成为一个殴打奴隶的小主。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应酬与妥协中,她愈发觉得自己的无助与无力,她怀着一种极度失望的态度接受现实,成为庸人中的一员。也许,这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深陷的困境,他们悲哀地承认自己的渺小,无力抗击社会,抗击命运。或许作者还有其它的讽刺意味吧,可或许只是长长的叹息。


总的来说,每篇都是精华中的精华,都有其迷人之处,还有更深更深的思想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