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吴俞萱||读《活着为了讲述》

这一次,作者马尔克斯所“讲述”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故事。

对于马尔克斯而言,写作,即是他一生中意义之所在。

我要写作,否则我会死掉”。

而他的灵感,不是来源于走过的千山万水,不是来源于梦中的花落,或是滚滚红尘。

 “我无法想象还有哪种家庭环境更适合培养文学志向”,“这里的一草一木,仅仅看看,就在我内心唤起一股无法抗拒的渴望”——他的家,就是他的缪斯,就是他精神的寄托。

“没有我本人的亲身经历作为基础,我可能连一个故事也写不出。”

这个家,庞大而又充满着温暖。“(妈妈)她九十七岁高寿,膝下有十一个子女,外加爸爸另外四个私生子、六十五个孙子、八十八个曾孙和十四个玄孙。”“除了三个婚生子,上校婚前婚后还有九个私生子,是和不同女人生的,但外婆一律视如己出。” 这个家,有着千千万万个奇妙的故事。家中的鹦鹉“有一百岁了,会喊反抗法西斯的那些口号,唱独立战争时的歌曲”;在屠杀“内地佬”时,“姑姥姥的丈夫唐拉斐尔 金特罗 奥尔特加,他之所以能够活到近百岁,是因为当时外公把他关进了食品储藏室,等事态平息后才放他出来”;院子里的一颗“跨越时空的栗树”;爸爸妈妈“霍乱时期的爱情”……

“几乎我笔下的所有人物都像拼图似的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不同部件拼搭起来的,当然也有我自己的部件。”作者曾说过。

而《百年孤独》中奥雷良诺 布恩上校的开篇,发生在1928年12月6日的“香蕉惨案”等等,就是他本人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是他“童年记忆视角的转换与再现”。

所以马尔克斯的“讲述”,才会选择由“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开始。

他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从此刻才拉开了帷幕。

从《先驱报》到《观察家报》,“躲在僻静角落,十小时不间断地写作,不间断就的抽劣质香烟,把自己笼罩在烟雾中,不跟任何人交流,内心孤独的不可自拔。”的他明白了“仅仅只是胡编乱造,堆砌辞藻,无诗意根基和现实基础”是完全不够的,所以从《家》,到《枯枝败叶》,“无中生有、虚构杜撰已无用处,原封不动地保留在老宅里、不知不觉牵动的情感才弥足珍贵。”——有了十几年的厚积薄发,才有了后来《百年孤独》的一鸣惊人。

他执着于写作的梦想,用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即便是天综奇才的马尔克斯,也经历过青涩、造作,也写过失败之作,也需要无数智性与技艺的修炼、无数次摸索与挫败,需要虚心接受师友的砥砺、经历高强度的写作训练,才能最终写出灵气四溢的杰作——那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完美,原来是用许多费力的不完美来浇灌、铺垫和培育而成。”

作者用他的人生故事,教会了我们坚定梦想,执着奋斗;教会了我们博爱与温暖;教会了我们回归本真,回归最平凡的生活;教会了我们“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大的财富。”……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而平凡的活着,永远是为了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