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黄思雨||读《套中人》

《套中人》读书笔记 “哎呀,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 “不,结婚是一件大事,首先应当掂量一下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免得日后惹出什么麻烦。这件事弄得我不得安宁,现在天天夜里都睡不着觉。” “只是我得警告您:我们刚才的谈话也许有人听见了,为了避免别人歪曲谈话的内容,惹出什么事端,我必须把这次谈话内容的要点向校长报告。我有责任这样做。” ——别里科夫 在契科夫的笔下,别里科夫的周身一直围绕着一团阴霾,这层阴霾也便是他自己给自己筑起的城墙,亦或者说是他为自己套上的一个保卫自己安全的袋子。牢牢地“保护”着他同时,阻断了外界的新鲜空气,架起了他与外界的厚重的隔膜。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每天都在重复着同一个条例,偶尔蹦出来的新事物都足以让他心惊胆战一番。他只愿缩在自己的角落里,把自己的人生也埋葬在这阴冷灰暗的角落里,不需要有翻身之地。大概他的身体心灵早已与这角落磨合地毫无缝隙,难舍难分了吧。 “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了!”他的这句口头禅,像极了多少人?在患得患失的焦虑中煎熬度日,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前踌躇不前。像骆驼一样,在遇到危险时把头埋进沙子里,不愿承受痛苦,宁愿把头埋进黑暗中心惊胆战也不愿面对事实。 我突然想起一句长沙话——拌得蛮。可能长沙人能做到豪爽大气,离不开着一句话吧。面对麻烦不管有多大,也拌得蛮,不退缩不放弃,非得让这件事办得妥妥才肯罢休。

【读书笔记】黄思雨||读《文明的溪流》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文明的溪流》

其实这本书我是不怎么感冒的,也许是因为它像极了历史书吧。
我是不太喜欢历史书的,因为它总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
这些笼统又模糊的文字在白纸上铺开,我的脑海里却怎么也铺不开那一幅早已远去的画卷。我想象着战火纷飞遗留下断壁残垣,可我甚至可以说我的脑海连一点火星都没冒出来。我想象着哥伦布在汹涌大海上航行,可我的脑海里却连一捧浪花都还没澎湃起来。做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的话,看这本书时,就像是站在高山上俯看历史的溪流,可却只能看到个模糊不清的轮廓:在这转弯,在那儿分支,然后直流……可以说,嗯……这是一种比较难受的体验,因为我只能凭着我的想象去填充细节,但这种想象往往会导致脑海里画面的失真,整个画面就变得极不协调。

在文明的淙淙溪流下,也许真的正流淌着污浊了的血液。
科技的飞速发展,描绘出浩瀚的宇宙空间,勾勒出精细的细胞结构,它穿梭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节奏与习惯。于是一个一个光亮的屏幕成了无数人民的无际世界,成了他们广阔蓝天——他们心甘情愿地低下了他们的被称作地球上唯一具有智慧的大脑,向自己的发明物俯首称臣。虚拟的世界被他们视作真实的生活,“醉中忘却来时路,反认他乡是故乡。”在飞速滑动的小白屏幕上落得个醉生梦死,原地打转的生活滋味。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人类是病得很深的动物。”
不要说在战火频仍的年代,人们的心灵滴血,饱受创伤,即使是太平年间,也难以说摆脱了精神上的困境。于今,有多少人踏上了追逐名利财富的不归路,被物质所奴役,忘记自己的生活本色和人生底色,在欲壑难填的煎熬下惶恐度日,在患得患失的焦虑下惴惴不安。我一直在想:科技,这样一个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东西。究竟将引导我们去往哪里?是让每个人更好的生活吗?可我为什么总觉得它在让每个人的生活格式化统一化呢?

[读书周记]董楚珮||读《套中人》

蒋勋在他的《孤独六讲》中专门写了一讲“语言孤独”.
“人们总是在说,舌头在不停地动,却无人在听。”《苦恼》的主人公姚纳面临的便是这样的困境。明明是生活在同一维度下的人,却产生极其强烈的隔离感,姚纳不停地听到呵骂、斥责声,甚至在其中寻找短暂的喧腾来排遣心中的孤独,最终得来的是无尽的萧条、无尽的悲哀。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没有人愿意等一等,听听与自己处在同时空的人,破碎的心跳。“我向谁去诉说我的痛苦?”这大概成为无解的问题了吧。

“像他这样的套中人现在有多少,将来还会有多少?”这样的套中人,他穿着厚实、举止谨慎;他留恋过去,逃避现实;他极力伪装,遏制感情;他束缚自己,禁锢别人。
我们怜悯着这样的人,害怕这样的人,我们自己也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们不求新求变的话。
套中人,小可怜虫,社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