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喻可欣:读《苏菲的世界》

  1. 我们本就是一念之间的产物。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是哲学界最简单却最深刻的问题,我读着《苏菲的世界》有趣的不是通篇的入世哲学,倒是它刻意的引导了我的好奇心,这本侦探小说似的哲学书实在是另类。
    席德是谁?谁是神秘人?男女主角究竟是真还是虚幻?苏菲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是每个人都有的世界。很小的时候,我喜欢发呆,父亲常笑说我在想灰姑娘睡美人,可不是的,不是在想童话。苏菲在信与生活中反反复复来来往往,我也在自己的疑惑与世界里东奔西走。
    记得我曾在天池边来回仰起头又低下头,对比着仰起头看见的那片天和低下头看见的这片天,脑海里还穿插着猴子捞月的故事,可我始终无法说服自己究竟那片天才是倒影呢?如果湖面上这片天才是真正的天空,那么我也只是那个世界倒影中的一个吗?未探索到的宇宙那端才是真实的吗?我只是下雨时一滴雨里的像,刮风时一粒沙的投影,是这样吗?又或许另一头是虚镜?每每和T,B讨论起,似乎答案永远没有尽头。
    总说一个人要在有生之年活出自己的价值,若是这段有生之年只是一段投影呢?我们的价值仍是自身的价值吗?我们的喜怒哀惧仍系于己身吗?
    那么生与死是否有了注定而无力的结局?
    书里有句很经典的话: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终将死去,才能体会到活在世界上是多么美好。我们都清晰的意识到了死亡是结局,但我们仍难以想象,畏惧接受这个结局。苏菲只是个孩子,我也年少,生或死并不在我们的日常里,但应该在我们的脑海里为生死存档备个案。不论我们见证过多少生与死,我们都只是旁观者,旁观者未必清,只是看见了,却未体验过。好像妊娠的产妇与主刀的男医生,男医生了解产妇的疼痛,但也只了解不会有切身体会。没体验过的都不足以理解可我只生一次只死一回,我看着一些立志死前不留遗憾的宣言,倒是认为活个意犹未尽仍期来生更有劲,这一世只有这么一遭,我看着世界,世界也看着我,我分析世界抛出疑惑,世界也同样如此,苏菲审视着一切看似合理的,我开始反驳合理的一切。

>>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朱星雨:读《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
现在的我不是一个孩子,亦不是一个大人。但透过龙应台的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和一个大人的视角。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在追寻着自己的快节奏。一步一步计划,井然有序,却偏偏像是少了什么。其实,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他们一无所知,所以永远好奇,在他们的心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安安会说:“妈妈,你看山,蜜蜂。”一切他们认为稀奇可爱的东西,都是那么平凡,而美妙。你会不会突然质问自己生命的来处和去处?到底在和,我们曾经都是一个孩子?也都会有一位母亲静静地看着我们,蹲在地上,细心的观察蚂蚁的巢穴,害怕有期望的,伸出自己的小手,去触摸它们灵活可爱的触角,发出了一阵”咯咯咯”的欢笑。长大后的我们好像缺少了这种幼稚,会把时间安排,在写作业,同学聚会,打游戏,看小说上。而面对那些带着这种幼稚的人,我们还会以不屑的语言去打击他们,将这种幼稚生生磨灭。而那些自然的美,不充斥着人类文明的美,好像渐渐淡去,因为懂得多,才更无法发现。人是社会的人,但孩子不是,愿你永远保持一颗纯心,它可以藏在社会包裹的里面,但一定要有,因为这样就可以平静而又真诚的说出:“妈妈,你的眼里有安安”,就像吃了一碗饭这样普通。那些美丽的圆滑的,阿谀奉承,商业互吹,是说给谁听的呢?没有人会为他们而感动。
>>   阅读全文

【读书笔记】谭思齐:读《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本就是上帝送给女人的礼物。”
第一遍读这本书,第一个想法就是恨不得拿支红笔像语文老师所做的那样把她动人但不繁琐的文字通通圈出来细嚼慢咽一番。几笔划下来,才猛然醒悟,若按照中学老师的方法赏析其文字,恐怕要满书都是红圈圈。其文字之自然动人,可见一斑。我本是不爱小孩的人,一边通读下来,也被安安天真烂漫的可爱所打动。“安安不动声色,扯了爸爸衬衫上的扣子,放在嘴里吃。”龙应台透过她那层满溢母爱的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也都满溢着可爱。她的很多描写都是从大人的视角写安安的行为,使其透着一种故作成熟的笨拙,真真是可爱到骨子里。
>>   阅读全文